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琼 李颖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跑马旅行的队伍。
今年52岁的慕景强是杭州一名大学老师,跑龄十年的他,还是一个跑马去旅行的深度爱好者。10年间,慕老师跑了178场马拉松赛事,脚步遍及国内外160多个城市,今年上半年的马拉松赛季,他就跑了九场赛事,最近,他下半年的赛季已经开始了——吉林边境马拉松系列赛(江源站)、珲春马拉松,下半年他还计划打卡更多比赛。
那么,跑马去旅行,究竟有何魅力?
穆老师的比赛奖牌挂满了一墙。
不买跑步装备、不刷成绩
十年花了几十万去跑马
在开始跑马之前,慕老师是一名骑行爱好者,但骑车久了,他说觉得没劲了,“2015年马拉松突然火起来了,我就这样加入了跑步大军。”慕老师说,他就是这么入坑的。
有人跑步,是为了减肥,有人跑步,是为了解压,还有人是想要找到更好的自己,但慕老师不一样。和他聊天,你会不由自主地被他身上那股子松弛感所感染。
对于比赛成绩,他很佛系,虽然跑步第一年就参加了各种马拉松比赛,但他并不关注成绩,他的全马最好成绩还是六年前的——2019年韩国首尔马拉松上他跑出的3小时55分57秒。个人最好成绩,6年没有刷新,他毫不在意:“对这事,我既没有实力也没兴趣。”
昆明马拉松,必须留一张奖牌和海鸥的合影。
对刷成绩提不起丝毫兴趣的慕老师,对买各种各样的跑步装备也是兴趣缺乏,他说,跑步十年,他平时穿的是比赛服、背的是比赛送的包,不买运动手表、不买眼镜,甚至连脚上的跑鞋,慕老师都是穿破了再换新的,唯一的跑步硬件就是手上那部手机了,“家里比赛T恤、毛巾、拖鞋太多了,谁来,我都要送两样出去。”他说。
就是一个这样的佛系跑者,跑步十年,每年却会花上好几万块钱去各地参赛,平均下来他每年的参赛费用超过了两万块。
6686体育官方网站10年176场马拉松
去不同的地方体验不一样的风景
慕老师从十年前参加的第一场马拉松开始,每次回来都会在电脑表格上记下比赛的时间、地点、参赛号以及完赛成绩。跑步十年,他拿出了一张长长的参赛日历——跑了178场马拉松赛事,足迹遍布国内外160多个城市,最忙碌的2024年,他一年就跑了27场马拉松赛事,“我的假期就是以马拉松为中心的,每年的跑步季就这么几个月,所以周末只要没事,我就出去跑。”他说,每年马拉松最热闹的那几个月,他不是在跑马,就是在赶去跑马的路上。
为什么会如此上瘾?
他的回答是,“因为马拉松,带我去看了好多的地方,见识了不一样的风景。”
一场马拉松比赛都是当地特色线路和文旅资源的一个集中展示,所以慕老师说,他报名,从来不看赛事级别,更关注比赛有没有噱头,“有时候因为这里有烤全羊去一趟、那里有吃海鲜去一趟……”慕老师说,让他意犹未尽的是比赛很多,“有一次我一个人连跑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四场马拉松,半夜三点起跑的马拉松,现在想想还是一次独特的体验;黄山马拉松期间,周边十几个景点的免费游福利,我周五晚上就赶过去了,周六一天刷了五六个景点;山东长岛马拉松5公里的生蚝,7公里的三文鱼,还有鲅鱼水饺、海鲜面、海参汤;还有杨凌马拉松的免费早餐,昆明马拉松的鲜花补给,珲春马拉松的酸菜白肉……”对于跑过的每一场比赛,他如数家珍。
长岛马拉松的海鲜补给
杨凌马拉松为跑友准备的免费早餐
跟着马拉松去旅行,慕老师的解读是,马拉松是了解一座城市最便捷的方式,他喜欢用脚步去丈量这个世界。
慕老师说,他现在的目标是把没跑过的马拉松,都去跑一次,“只要没去过的,我都想去。”他说。最近,慕老师在朋友圈里写下这样一句话,“朋友圈里的各位,早晚有一天,我会到你老家玩。”像他这样为跑马立下flag的跑友数不胜数,这何尝不是国内马拉松赛事爆棚的一种体现。
新闻助读:
跟着马拉松去旅游,渐成时尚
在今年的兰州马拉松期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中国路跑人群消费与赛事经济发展趋势与特征研究报告》,以参赛人群为研究对象,依托2023—2024年全国路跑赛事大样本数据,2024年我国认证路跑赛事参赛跑者年度项目消费总规模超168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增长26%,其中,直接消费(运动项目服装鞋帽、可穿戴专业装备、赛事报名费、保健康复以及运动营养品购买等)超98亿元,间接消费(因参赛产生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超69亿元,各类马拉松赛事参赛跑者人均年项目直接消费与间接消费总和增长至14141元人民币。从消费结构来看,和跑马旅行相关的路跑赛事参赛跑者间接消费增长率超直接消费18个百分点。
图源《中国路跑人群消费与赛事经济发展趋势与特征研究报告》